乐山大佛历史,乐山大佛修建了多少年?

乐山大佛修建了九十年。

据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等书记载,乐山大佛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于唐德宗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90年。

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每当夏汛,江水如万马奔腾直捣山壁,常常倾覆舟楫,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此,决心凭崖开凿弥勒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开凿大佛。

由于凿刻佛像工程浩大,工期漫长,海通没有等到完工便圆寂了。后由代理剑南节使度章仇兼琼和剑南西川节使韦皋先后主持,到唐贞元十九年大功告成。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由张绰手书,记载了开凿大佛的始末,现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原碑尚存。

乐山大佛历史,乐山大佛修建了多少年?

扩展资料

下列人员可免费游山:

1、持有效身份证、护照、学生证的6周岁,含以下儿童。

2、身高1.2米,含以下的儿童。

3、持证的离休干部、省部级以上劳模或英模、全国道德模范。

4、持有效身份证或护照的65周岁,含以上者。

5、持有效身份证或护照的60周岁至64周岁者在国家非法定节假日免收门票,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实行门票半价优惠。

6、持广电新闻出版总局2014版《新闻记者证》的记者。

7、持有效期内《军官证》、武警《警官证》、《士兵证》的现役军人。

8、持中国残联制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伤残人士和未持证件但可直接识别的肢体残疾者,对盲人和重度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人,允许一名陪护人员。

9、持民政部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并加盖省民政厅,直辖市民政局优抚专用章的非现役伤残军人。

10、持公安部《人民警察伤残抚恤证》的因公致残警察。

11、持《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戒牒证》等宗教人员,限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乐山大佛官网-大佛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乐山大佛官网-乐山大佛景区游山购票须知

乐山大佛的介绍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东31公里的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

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九曲栈道。

佛像凿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天宁阁”。

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

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

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

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

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1962年,***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

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

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乐山大佛的来历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

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

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

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

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

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乐山大佛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构造拾趣

观赏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大佛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

【发鬈用石块嵌就】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单块螺髻根部***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两耳以木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布全身】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

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毁掉了。

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是一尊弥勒佛。

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

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相关介绍

发源于川北大雪山的岷江,进入成都平原,来到乐山城下,已经是一条水面开阔的大江了。

在这里,同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汇合。

世界上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乐山凌云大佛,位于凌云山上三江汇合得地方。

大佛背靠得这座凌云山早在隋唐时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佛教胜地。

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

凌云山共有9个山峰,最高峰140米。

峰峦错落,临木葱茏,俯视浩瀚三江,再加上合峰上建有寺庙,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们的称赞。

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嘉州就是乐山。

乐山大佛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乐山大佛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体态雍容,深情自若。

比例匀称,山水交融,与峨眉山遥相呼应。

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

大佛背靠山崖,面临大江。

当游客们观赏大佛时,同时也就游览了凌云山的胜景。

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大佛附近发现了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景观。

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

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

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

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颚;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

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的腰和健美的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

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这是大自然无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设的奇迹,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观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乐山市滨江路“福全门”。

景区主要景点

乐山大佛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

凌云胜景

凌云山各峰上的寺宇,现在还保存的有栖峦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

凌云寺规模颇大,大佛就凿于离寺不远的崖上。

从这里可以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在此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

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

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而被人们称为大佛寺。

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

凌云山周围还有东坡楼、竞秀亭等亭台楼阁。

山上还有很多汉崖墓,有的悬崖深达十多米,周围有精细的雕塑,里面还有陶佣之类的陪葬品,这是四川特有的古迹。

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

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

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绕过佛脚是位于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

削壁穿洞,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悬崖绝壁间。

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峻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约500米,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凌云寺是建于唐代,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

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字又有扩建。

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

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

以后又经多次修葺。

寺门正中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

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

此联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

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法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

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

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

塔顶为四角攒尖式。

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

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

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东坡楼也叫东坡读书楼。

位于栖鸾峰巅,系由楼、廊、亭组成的庭院建筑。

东坡楼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

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手书而成,楼堂正中苏东坡斜倚坐像。

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亭,即清音亭。

在清音亭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

佛国天堂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景色优美,仿唐式古建筑有天桥、天门、天梯、云台、云梯、三大宝殿等

东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开放。

距乐山大佛仅一里之遥,是乐山大佛旅游景点佛文化的延伸、是乐山大佛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体延伸,采用摩崖圆雕、浮雕、雕刻、壁画等表现形式,选用不同材质,有石刻、铜铸、彩塑、墨玉等各类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

崖墓是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

从外部看去,是一个个神秘的山洞。

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

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规模大,画像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各墓之冠”。

墓中保存着汉代画像石和汉崖墓出土的精美文物。

不仅包括了各式汉代建筑、画像石棺、人物服饰、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而且有不少历史题材和神话故事以及书法题刻。

已开放的是一个“前堂三穴”的大型墓。

墓门上均有精工雕刻,飞檐、瓦当、斗拱,花纹图案,无一雷同,乐山东汉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计。

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

麻浩崖墓系汉代墓葬,麻浩一带较为集中,是乐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

该汉代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尤寺

乌尤山即古离堆,相传为秦时蜀郡守李冰开凿,以“避沫水之害”。

乌尤山与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滨,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

乌尤山因孤卧江中,好似一头乌牛,故又名“乌牛山”,相传宋代诗人黄庭坚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见山上古木繁荫,便更名“乌尤山”。

山上有创建于盛唐的乌尤寺,和凌云寺毗邻,两山之间隔一水,有吊桥相通,和凌云山合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区。

山上有乌尤寺,建筑顺山势设计,曲折高低,玲珑雅致,别具一格。

除了佛殿以外,还有旷怡亭、听涛轩、尔雅阁等精巧建筑。

现存庙宇系清以后的建筑,是四川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寺庙。

地区气候条件

乐山地域处于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呈西南低、东北高,高差悬殊,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

因地域处在北纬29度附近,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

年平均降水量绝大多数地区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达1500毫米以上,仅峨边、金口河少于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节性变迁,夏秋季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占20%,降水的年际差异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份地区年最多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大于或者等于0℃积温为6100-6500℃,大于或者等于10℃积温5269-5662℃,大于或者等于20℃积温2930-3376℃,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仅1.0-2.7天,是水稻、小麦、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多种农副产品的高产区。

西南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从山麓至山巅依次分布着中亚热带一暖温带一温带一寒温带的完整气候带,小气候条件十分复杂,是地域内发展农业综合经营和立体农业区域,是木材、茶叶、中药材等的主要产区,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乐山市气象灾害以低温、干旱、洪涝为主。

低温危害以春季低温影响最大,能造成小麦冻花、水稻烂种烂秧;干旱以春早、夏旱为主,干旱严重时,部份地方人畜饮水均发生困难;受地形影响,乐山是暴雨的多发区,降水强度又大,峨眉山市93年9月29日降水量达525毫米,创全省之最,加之又处于三江汇合处,洪涝影响较大。

【旅游服务】

游览乐山大佛和凌云山,可以从成都搭公共汽车或旅游车前往,有高速公路连接成都。

从成都到乐山的高速公路于1999年全线贯通,全长为169公里。

从乐山至峨嵋山只有30多公里,也通公共汽车。

因此,游览乐山,观赏大佛,可以和游览峨嵋山安排同一游程。

至乐山交通:

外省来成都的游客可从成都新南门,旅游客运中心汽车站乘坐直达巴士,全程高速公路,2个多小时可以到达。

自驾车的游客可以从,成都永丰立交桥进入成雅高速公路,成乐在中途分道。

乐山也通火车和轮船,成昆铁路经过乐山、从昆明方面来的客人,可乘火车,乐山在成昆铁路线上有两个站——乐山站,夹江,可在此观看摩崖石刻——千佛岩以及峨嵋站。

乐山港客轮直发重庆、宜宾等沿江各地。

    乐山大佛的资料

    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
    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英文名称:Mt.EmeiandLeshanGiantBuddha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16。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2006-01-2911:07:46-检举

    乐山大佛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的凌云山栖鸾峰西壁,是一尊弥勒坐像。
    乐山大佛依山凿成,坐东向西,头顶苍穹,脚踏三江,远眺峨眉,近瞰嘉州。坐佛通高71米,与凌云山齐,魁伟高大,相好庄严,比例匀称:头宽10米,鼻长5.6米,耳长7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8米,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脚背至膝高28米,头顶有发髻1051个。在佛颈后壁至佛脚,还巧妙隐蔽着科学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石刻造像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
    据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文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延续90年,历经四个皇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和三代人。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九曲栈道
    在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与大佛同时开凿的险峻栈道,这便是著名的“九曲栈道”。
    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全长300多米,狭窄而陡峭,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磴,石磴盘空鸟道过。
    佛头右侧竞秀亭处是栈道的起点,依九曲栈道铁扶栏沿崖而下,一直可到大佛脚底。沿栈道慢行其间,仰望峭崖陡壁,梯道迂回,俯看三江洪波,浪遏飞舟。
    在栈道第一折处,红砂崖壁上有唐代石刻佛像数十龛,但大多风化严重,其中一组“西方净土变”佛龛保存较好,最是雕刻精细,人物丰腴端庄,线条优美,背景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在九曲栈道上,佛窟两侧红砂崖上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洞穴,这是当年建造大佛楼阁留下的梁柱孔。
    据史料记载,大佛像凿成之后,曾建有跨度约60米的十三重楼阁覆盖其上,名“大佛阁”、“大像阁”,“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霁月人来上,残阳鸽去栖”(唐薛能诗)。大佛阁在宋代曾经培修,更名天宁阁,后来毁于战火。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页面底部评论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0)
    投稿专栏的头像投稿专栏官方
    上一篇 4秒前
    下一篇 1秒前

    相关推荐

    • 五花八门的意思

      五花八门指什么意思 1、五花八门释义: 变幻多端或比喻花样繁多。[近]形形色色。[反]千篇一律。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wǔ huā bā mén ]变…

      2024年4月7日
      047
    • 滇藏铁路开通时间

      迪庆高铁什么时候建成 年年底。将于2022年底正式开通,届时昆明至香格里拉仅需4个小时,同时结束了云南迪庆州不通铁路的历史。丽香铁路先后穿越玉龙雪山、哈巴雪山、虎跳峡等&#3387…

      2024年5月8日
      014
    • 楼拼音怎么读

      楼怎么读 1、楼,拼音:lóu释义:楼房。楼房的一层。,~儿房屋或其他建筑物上加盖的一层房子。用于某些店铺的名称。姓。形声字。从木,娄声。娄,战国文字作A,《古文典》 336页,上…

      生活 2024年4月1日
      047
    • 深水鱼的稀有品种,稀有深海鱼种类

      今天给各位分享红尾鲶介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红尾鲶鱼怎么养在家吃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问题三:热带鱼招财猫是什么品种 这个鱼…

      12小时前
      01
    • cssci是c刊吗

      什么是C刊? 1、c刊的意思: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

      13小时前
      03
    • 林孝俊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国籍

      霸气出头却被雪藏,林孝俊为何毅然加入中国籍? 1、林孝俊之所以加入中国,是因为深受韩国运动员黄大宪所害,选择加入中国,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林孝俊出生于韩国,在加入中国之前是韩国的运…

      2024年4月28日
      02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