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桐,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师从曾国藩,后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起义。成功调解天津教案后升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伯。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深感国力不振,积贫积弱。针对当时局面,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领导了洋务运动。1895年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李鸿章身处晚清的社会变革时期,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逝世,终年七十九岁。死后追赠太傅,谥文忠。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其历史功过也多有争议,褒贬不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罗伯特·道格拉斯勋爵曾为李鸿章作传,评价李鸿章虽然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但却无法摆脱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无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没有丝毫动摇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鸿章,字少荃,本名章桐,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出生在安徽合肥,他的祖父李殿华是一名武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通过科考取得进士,之后官任刑部郎中。李文安共有六个儿子,李鸿章排名第二,他的兄长是李翰章,以下分别是弟弟鹤章、蕴章、凤章和昭庆。李鸿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得秀才;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参加乡试,落榜后住在京城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后中得举人,同年与周氏完婚。道光二十七,1847年年,年仅25岁的李鸿章顺利考取进士,并正式拜于曾国藩门下。通过科考后,李鸿章被翰林院选拔为庶吉士,三年后升任为翰林院编修。

湘军幕僚

李鸿章最初以优贡生客居北京,跟随曾国藩学习文学知识,因而将曾国藩作为他的老师,跟随他学习经世义理之学。李鸿章考取进士入翰林院后,未有三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攻下永安城。1853年,太平天国攻下江宁,今南京市内,同年5月,他们派出了一支纵队,远征北方,先后攻占了安徽、河南、山东和直隶南部,最后攻占了距离天津仅20公里的静海。6月,太平天国向湖北、湖南派遣了西征军,攻占武昌。当时李鸿章恰好在安徽合肥,李鸿章在此组建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团练,淮军的雏形,并率领他们抗击太平军,然而并未给太平军带来真正的威胁。当时的安徽团练是侍郎吕贤基,他奏告李鸿章自助练兵。当时的庐州已经被攻陷,敌军分别据守附近地区,巡抚福济想要收复庐州,却难以做到。李鸿章建议他先攻取含山、巢县以图收复。巡抚福济授予李鸿章兵力,接连攻克两个县城,第二年收复庐州。由于收复的功勋,李鸿章被任命为道员,朝廷赏赐他花翎礼服。李鸿章善于用兵的名声因此逐渐显著,当时是咸丰四年十二月。

洪秀全攻占武昌时,曾国藩时任礼部侍郎,正在老家丁忧,奉朝廷旨意帮办团练,于是湘军崛起。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任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曾国藩因此掌握兵饷之权,并计划从太平军手中收复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区。李鸿章为福济幕僚时,福济曾经上疏推荐李鸿章为道员,被郑魁士阻碍,于是未能授命。当时谣言纷争众多,李鸿章无法再乡里自立。之后虽然被授为福建延建邵遗缺道,但也只是虚名。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移军建昌,李鸿章前来拜谒,因此留在曾国藩幕僚之中。

组建淮军

咸丰九年,1859年,曾国藩调集在抚州的湘军,派他的弟弟曾国荃统领军队,前往景德镇剿灭敌军,李鸿章一同前往,参赞军务。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上奏建议设立淮阳水军,请求让李鸿章补任江北司道,未能成行。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已经攻克安庆,计划率军大举向东讨伐。恰逢江苏缺少将帅,曾国藩上奏说李鸿章可堪大用,江苏、浙江的士绅也前来寻求军队。同治元年,朝廷于是命李鸿章招募江淮地区军队七千人,率领旧部将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生、吴长庆,曾国藩军队将领程学启,湘军将领郭松林,霆军将领杨鼎勋前往。李鸿章又上奏调集举人潘鼎新、编修刘秉章,又发布檄文命李鹤章总理全军军营事务。当时沿江贼军军屯林立,李鸿章于是租赁外国汽船八座,穿过两千余里,抵达上海。李鸿章在此特起一军,就是淮军。李鸿章带领淮军到达上海后,一面联络洋人、任用洋务人才,一面整改淮军,尽改湘军旧制,仿照夷军,以洋枪洋炮为主要装备,并聘请洋人为教练训练军队。外国人见李鸿章衣装朴素简陋,于是笑话他,李鸿章说:“军队贵在能够作战,并非只是装饰美观。等我的军队试过之后,你们再笑也不晚。”不久后,李鸿章被署任为江苏巡抚,十二月改为实授。

上海作战

当时上海有英国、法国两国军队。清政府招募外国人训练军队以防卫江苏、上海地区,美国人华尔组建洋枪队,经常能够以少胜多,所向披靡,称之为常胜军。在李鸿章到达上海之前,常胜军已经建立。美国华尔招募洋兵数千人,攻克松江、嘉定、青浦、奉贤等地,称之为南路军。程学启等人率领湘军、淮军攻打南汇,称之为北路军。当时在上海作战的太平军将领是李秀成和谭绍光等人,李秀成军队在1862年1月返回苏州,上海前线战事由谭绍光主持。四月,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嘉定、奉贤再次被攻陷,华尔放弃青浦,前往保护松江,程学启和李鸿章带领军队前往松江,解决松江的围困。外国军队见到湘军、淮军的战斗力,十分惊叹,自此湘军、淮军名声大震。

朝廷诏令李鸿章率军前往镇江,李鸿章请求先收复上海而后前往镇江。李鸿章安定浦东地区后,谭绍光派援军前来浦东地区,被清军打败,逃往嘉定。九月,李鸿章联通程学启等人攻打谭绍光军队,获得胜利。率领常胜军的美国人华尔在慈溪之战中身死。李鸿章裁剪了他的军队,之后交予英国人戈登率领,常胜军于是听从戈登号令。

平定太平天国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李鸿章署任五口通商大臣。最初,常熟守将骆国忠、董正勤举城投降,福山等诸多海口被清军收复。之后李秀成率众围攻常熟,太平天国再次占领福山。李鸿章谕令骆国忠固收等待救援,命令潘鼎新、刘铭传攻打福山,夺取石城。骆国忠等待援军到后,开城作战,常熟的围困于是被解除,进而收复太仓、昆山。李鸿章因此形势上疏建议三路进军的策略:程学启由昆山进攻苏州;李鹤章、刘铭传由江阴进攻无锡,淮、扬地区的水军为辅助;太湖水军将军李朝斌由率领,从吴江进入太湖,潘鼎新等人分兵屯驻松江,常胜军屯驻昆山,作为前军的援军。

李秀成联合郜云官等水陆军队十万人,与北路淮军在无锡大桥角作战,太平军战败。九月,淮军与太平军再次在无锡作战。李鸿章命李鹤章、刘铭传守后路,率领精锐与程学启合力攻打敌军,江苏、无锡地区的太平军受困。李秀成想办法援助苏州地区,谭绍光死守城池。十月,李鸿章亲自视察军队,太平军内乱,谭绍光被杀,太平军将领郜永宽等人开门投降。随后,李鸿章采纳程学启建议,杀掉降将八人,遣散余众。苏州被平定后,李鸿章因功被赏赐太子太保的头衔,赐穿黄马褂。十一月,李鹤章等人收复无锡,进攻常州。程学启出太湖,意图收复嘉兴,潘鼎新等人收复平湖、海盐。常胜军无军功,戈登辞职归国,常胜军被撤军。

当时,朝廷商议湘军久攻江宁而未能收复,督促李鸿章前往进攻,李鸿章以金陵城即将收复为由,拖延军队。六月,曾国藩军队攻克江宁。李鸿章收到捷报后,命刘铭传、盛波分兵攻取广德,命潘鼎新、刘秉璋等人由松江攻占湖州。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李鸿章得封一等肃毅候,赏戴双眼花翎。

镇压捻军

捻军起于山东流民。咸丰三年,1853年,捻军趁洪秀全叛乱,在宿州、亳州、寿州等地兴起。至咸丰七年,1858年,捻军骚扰直隶大名府等地,北京戒严。同治年间,朝廷命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督军,平定捻军叛乱。同治四年,1865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曹州战死,朝廷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军。剿灭捻军。李鸿章署任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备军饷等事宜。李鸿章认为,捻军已成为流寇,应该用兵力使捻军集中,然后集合军队合力围剿捻军。同年五月,李鸿章命潘鼎新、刘铭传等人追踪摄制捻军,设法将其遏制在胶莱地区,向北不得进入京畿边疆,向南不得蔓延到淮南地区。六月,李鸿章亲自在济宁督军,制定策略先防备运河,堵塞捻军出路,其次遏制胶莱地区,断其咽喉。七月,捻军偷渡,胶莱地区防备崩溃。朝廷有停止运河防备的议论,李鸿章仍然坚持之前的意见。十月,刘铭传在安邱潍县地区大获全胜,东部捻军势力大为衰弱。十一月,李鸿章联合刘铭传等将领,在扬州运河前后截击。十二月,东部捻军叛乱全部平定。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李鸿章上奏捷报后,请求军队暂时休养一段时间。同治七年,1868年,西部捻军大股势力,流窜河北,直逼京畿地区,京师大震。朝廷谕令刘铭传、善庆等人率兵前往河北剿灭叛乱,郭松林、杨鼎勋等人率军随后前往。平定西部捻军叛乱与平定东捻相比,更加艰难,一是因为黄河以北,地势平坦,没有天然屏障,难以围困,二是淮军全部皆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气候、饮食等。李鸿章请求采取坚壁清野的方法。四月,李鸿章上奏请求命刘铭传统领前敌各军,淮军与直、东民团一起,沿黄河运河,修筑长城壕沟以对敌。左宗棠也派刘松山、郭宝昌等人分散驻扎军队,与杨鼎勋策应。五月,李鸿章趁黄河汛期,层层布置,围困敌军。五六月间,各军多次作战胜利,捻军势力衰弱。六月二十八日,捻军将领张总愚战败,率领数十骑兵北逃,随后沉河自杀。西部捻军叛乱也被肃清,中原地区平定。八月,李鸿章入京师觐见,诏复原官职,加太子太保官衔,为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二日,李鸿章兼任湖北巡抚。十二月,朝廷诏令李鸿章率军援助贵州,未及成行,改为援助陕西地区。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天津教案

同治九年七月,李鸿章剿灭北山土匪。当时正直天津教案滋事,朝廷命其移军北上。天津教案发生于187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对法国的敌对情感激化,同时由于传教教士在此建设教堂并布教,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反感。1870年,天津疫病流行,孤儿院许多孩子病死,天津地方官员要求法国驻天津领事深入调查此事。法国领事丰大业抗议,持枪杀死了天津知县,愤怒的天津群众杀死了丰大业和他随行的秘书,随后又袭击了先前的教堂、修道院、孤儿院、法国领事馆和其他国家的教堂。天津教案事件发展成为重大外交事件,不仅受条约保护的传教活动受到侵犯,普通的外国人甚至外交官也惨遭杀害。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被授命处理此事,随后,李鸿章继任直隶总督,接受天津教案。十月上旬,判处21名人员死亡,将法国方面要求处刑的知府、知县流放,赔款白银21万两,给抚恤金白银28万两,派崇厚前往巴黎谢罪,天津教案事件平息。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中,李鸿章名声鹊起。教案结束后,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1870年9月28日,以柳原前光为代表的明治政府的使节团来华,目的是与清朝签署条约,建立正式的邦交。李鸿章代表与日本使团谈判,双方签订条约。1871年7月底,以大藏卿伊达宗城为正使、柳原前光为副使的使节团抵达天津。9月13日,双方订立《中日修好条约》,这一条约建立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十二年,1873年五月,李鸿章任为大学士。六月,任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1874年,任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烟台条约》的签订

19世纪70年代,英军觊觎我国西南地区。1874年,英国组织探路队探测从曼德勒经八莫到云南的道路,英国驻华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前往迎接,配合此次侵略活动。1875年,马嘉理和柏郎先后带领193人的武装队闯入中国,事先并未知会地方官。对于此种侵略行为,云南人民组织团练,自卫反抗。2月21日,英国侵略军打死云南群众一人,群情激奋,马嘉理被杀死。第二天,柏郎又枪杀群众,放火烧林,云南人民将探路队驱逐出云南。英国侵略者以马嘉理被杀为借口,扩大事态,进行敲诈勒索。8月,英国公使威妥玛到天津与李鸿章等人谈判。李鸿章主张酌量应允威妥玛的无理要求。随后,中英又进行了第二轮、第三轮谈判。1876年,在英国的威吓下,清政府派李鸿章到烟台进行第六轮谈判。威妥玛提出了优待公使、探路西藏、商务税务、滇案等条款,李鸿章除对于口界免厘和增开口岸稍作争辩以外,其余全盘接受。9月13日,《烟台条约》正式签字。英国政府采取压迫手段攫取了巨大特权和利益。

兴办洋务

李鸿章与曾国藩为内阁大学士时,所谋划者,皆是海防边关的事情。李鸿章与曾国藩思考用外国新法导入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军备,尤其注重培育人才。最初,李鸿章与曾国藩选取幼童送往美国学期,一年百二十人,计划二十年学成后归国效力,然而这一计划未能完成就中途停止了。李鸿章力争但仍未成功,随后分遣学生到英、法、德等国家留学。到建立海军时,学校在这些学生中选取人才。李鸿章最初向朝廷上奏在上海设立外国学馆,之后奏设武备海陆军,建立各种学堂,这是中国讲学求兵的开始。李鸿章曾奏议制造轮船,他指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节省,但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器、船舰的费用不可节省。

光绪元年,1875年,台湾事变,李鸿章指出现今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指出东南海防的重要性。李鸿章主持国事,在京畿三十年,宴然无事。惟独探究外国的政治、法制、兵备、经济、技艺等事情。听说欧美等国出现新的器物后,一定会千方百计购买,以备不测。曾经设立广方言馆、金陵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设立开煤铁矿、漠河金矿,广建铁路、电线以及织布局、医学堂等。购买船舰,修筑大沽、旅顺、威海等炮台,学习德国水陆军械技术等。李鸿章计划与日本通商,派人员留驻日本。并且创设公司船前往英国通商贸易。凡是他营造的事务,都是前所未有的。

李鸿章最初筹办海防时,政府每年拨款四百万,之后不能照常拨款,而户部又上奏设立限制,不能购买船械。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河南地区发生旱灾,李鸿章尽力筹款赈灾。当时的直隶地区发生水灾,永定河常年决堤,灾害严重,李鸿章修复堤坝,改河筑堤。又疏浚大清河、滹沱河、北运河、减河等,水灾逐渐缓解。光绪六年,1880年,清与巴西通商,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与其订立条约。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仍驻守天津督练军队,并署任通商大臣。朝鲜内乱后,吴长庆率领淮军平定动乱,李鸿章策定朝鲜善后事宜。

法越战争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与越南交战,云贵总督岑毓英督军援助越南。法国请求讲和,李鸿章于是与法国总兵福禄诺商议条款。条约签订后,法国人趁机攻占越南谅山,军舰驶入南洋,扰乱福建、浙江、台湾地区,边关告急。清廷于是命提督丁汝昌守旅顺,副将罗荣光守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北塘,总兵全祖凯守烟台。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国在越南谅山失败。清廷授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法国使臣巴德纳重新商议和约。同年朝鲜乱党进入王公,戕害执政大臣六人。提督吴兆带兵护卫,诛杀乱党,伤及日本兵。日本索要统军将领的罪名,李鸿章严厉拒绝日本人的请求,允许撤兵以平定纷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订立约定,如果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想要派兵,必须事先相互告知。于是朝鲜似乎为中日两邦共同保护国。九月,李鸿章会同醇亲王办理海军。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商定法国通商滇粤边界章程。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代表清廷与葡萄牙订立通商条约。

北洋海军兴衰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船舰有二十八艘,由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全军。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鸿章平定热河教匪。光绪十九年正月,1893年,李鸿章七十岁。最初,李鸿章筹办海防十余年,训练军队,精简器物。外国人忌惮北洋海军,称若非用兵十余万,不能攻入旅顺,攻取天津、威海地区。因此俄国、法国都因知道清朝的军备而后退。之后,晚清中兴诸多臣子以及湘淮军将领都已年老或者去世。李鸿章深知将士大多不可依靠,器械军备缺乏,且缺少实战经验,因此设法解决纷争。1894年,日本在朝鲜挑起战端,当时驻扎在牙山的清军只有1500人,而日军已经增至15000人,前线将领再三要求增派援军,李鸿章坚决反对。1894年7月下旬,清政府分派两路军队前往朝鲜。丁汝昌请求出动北洋舰队接应,被李鸿章拒绝。而国人大多认为北洋海军可靠可用,争相言战,清廷对于外国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锐意用兵。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北洋海军最初在牙山战败,随后在朝鲜败于平壤。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人乘胜入侵国土,接连攻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随后又再次占据威海卫、刘公岛,夺取北洋海军军舰,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朝廷将此次战败的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褫夺其官职,以王文韶代任直隶总督,命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李鸿章抵达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和,日本人多要挟李鸿章。李鸿章在日本遇刺,面部受伤严重,然而言语自若,气势并未减弱。日本天皇派遣使节慰问谢罪,最终缔结《马关和约》,商定条款十二条,中国割让台湾岛,日本交还侵略中国的领地。七月,李鸿章回京。

积劳薨逝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俄国沙皇加冕,李鸿章任专使前往致贺,同时兼聘德、法、英、美等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李鸿章远行,他的儿子李经方、李经述陪伴他一同前往。俄国方面强调,清廷一定要酬谢俄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举动,让李鸿章全权负责此事。李鸿章到达俄国圣彼得堡后,与俄国政府讨论条约底稿。最终,李鸿章与俄国订立新约,由俄国使臣经总署签订,即《中俄密约》。《中俄密约》的签订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局势,随后西方各国侵略中国,采取租借土地、代为建造铁路的方法,而这些都发端于《中俄密约》。李鸿章回京后,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李鸿章前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上疏建议迁走百姓,修筑堤坝,疏通海口,这些建议随后被施行。同年十月,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干涉。当北方战局恶化之时,南方地区情况也趋于恶化,东南各省督抚为保证南部中国的独立与自保,在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余联沅等人的努力下,联合李鸿章、王之春等人,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达成“东南互保”的约定。通过东南互保,保护了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的相对和平局面。随后李鸿章入朝,作为议和的全权大臣,兼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听闻后只身入京,与外国使臣签订《辛丑条约》十二款。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和约签订,各国相继退兵。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八国联军入华干涉,公私秩序荡然无存。李鸿章上奏请求处理善后事宜,开市场,施粥散米,安定社会秩序。随后,清末施行新政,设立政务处,李鸿章充任督办大臣,不久后担任总理外务部事务,最后积劳成疾薨逝,年七十九岁。李鸿章去世后,两宫震惊,追赠其为太傅,晋封为一等候,谥号文忠,入祀贤良祠,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等地为李鸿章建立祠堂,用以纪念他。在京师,朝廷专门为他建立祠堂。

后世影响

兴办洋务

晚清经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封建士大夫官僚中分化出以师夷长技,变法图强为目的的洋务派。晚清的洋务派官员主要有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洋务派得到慈禧太后的默许,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在“自强”“求富”等口号下进行的。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且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海陆军。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集大成者,主要成就有:创办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制造局。提出“商战”的口号,振兴商务,举办实业。创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津榆铁路、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在军事方面,训练创建新式军队、筹办海防,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1888年建立,1895年全军覆没,从建立之初起就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七。同时,注重培养军事人才,选送可塑之才出国学习,建立新式军校。1880年,李鸿章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此外,还在天津、威海卫创办了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一批新式军校。在教育方面,李鸿章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发展,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并在天津设立水师、武备、管轮、电报、医学诸学堂,同时还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努力。洋务运动的进行,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却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在经济上,洋务运动兴办民用工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在思想教育上,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建设海军

李鸿章自19世纪70年代起,提出“海防论”,积极建设近代化海军,他提出,国防建设的重点已经从西北边塞转移到东南沿海。1875年,清廷下诏,由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事宜。北洋海军规模最大,共计花费1200万两经费,在福建船政局的支持下建成,一共拥有大小船舰15艘。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成,仿照英国教习章程,修订《北洋海军章程》,重申原有的招生原则。北洋海军成军后,处于停滞状态,海军衙门挪用海军经费为慈禧太后建游乐工程,因此,在甲午海战之时,北洋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被日本海军超过。在建设水师的同时,李鸿章加紧建设旅顺、大沽、威海等地的海军基地,以加强海防,但由于经费问题,海军建设陷于停顿。

外交事务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清政府衰微没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的国内外客观形势造就了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外避战求和,力保“和局”,为变法自强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对内改变宗法,向西方学习,办洋务,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内须变法”是核心内容、最终目的,“外须和戎”是主要手段、必然道路。

在这一外交思想的主导下,李鸿章为官期间,多次代表清政府与外国签订和约。这些不平等条约是在清政府战败的情况下,被迫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血泪耻辱的历程。李鸿章参与签订的和约主要有以下这些: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人物作品

李鸿章作品主要收录在《李文忠公全集》中,全书共三十九卷,包括已刊的《李文忠公全书》和吴汝纶收集的大量未刊文稿,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单位收藏的大量未刊的李氏文稿。1992年,安徽淮系集团研究中心与安徽教育出版社达成共同编纂《李鸿章全集》的协议,对《李文忠公全集》以及其余资料、文稿进行整理、编纂,邀请学者20余人,共同编著。2008年,全集正式出版。书中内容涵盖李鸿章与家人、友人的信件以及呈递朝廷的奏章等,涉及晚晴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教育各个领域。

在诗词、书法方面,李鸿章也多有成就。李鸿章早期的作品是诗和赋,内容多反映友情和亲情。早期的诗词中有一种雄健的风格,是一种不受任何迂腐思想干扰、技术臻于完美的得心应手的大手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被选为优贡,计划入京准备顺天府乡试,当时李鸿章心情兴奋,写下《入都》一诗,广为流传。李鸿章在书法艺术上也有所造诣,孙家鼐对于李鸿章的书法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李鸿章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精神秀拔,深得右军三昧而结体缜密,魄力沉雄,直从性情中自然流出,足以事业相称”,并非是一般文人学士对《兰亭序》的传承,仅仅局限于字形、笔画上的临摹。

人物评价

正面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在赠给李鸿章的诗《赠李少荃相国十二韵》中评价李鸿章:“多才兼将相,旌节屡西东”,“钧衡持国柄,豪杰自牢宠。”奕诉始终认为李鸿章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善于笼络人才。

与李鸿章同为洋务派代表人物的张之洞评价李鸿章:“朝廷内外对西方军事、内政和外交诸事,稍知之者,唯一合肥(李鸿章)。国家不用之而谁用乎?”

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评价李鸿章:“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称赞他佐治国事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对于艰难险阻,在所不辞。

英国传记作家濮兰德为李鸿章作传,描写李鸿章: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优雅感激的微笑。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美籍华裔史学家、李鸿章的同乡唐德刚评价李鸿章:“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乃是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

负面

近代学者、翻译家辜鸿铭评价李鸿章:长江中下游的中国人,向苏格兰低地人一样,机灵、精明,是讲求实惠的生意精,吃苦耐劳,贪婪卑鄙——比如李鸿章,就是长江下游的安徽人,带有苏格兰低地人机灵精明的典型特征,把“半个便士”或中国所谓“碎银”看的极重。

俄罗斯帝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我认为李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当然他是中国人,没受过一点欧洲教育,但受过高深的中国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头脑,善于清晰地思考。正因为如此,他在中国历史上,在治理中国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这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治理中华帝国的实际上就是李鸿章。”

中立

清末民初政治家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兴名臣,一生与军事相始终,他的功勋往往被他的军事成就所掩盖。李鸿章平定叛乱,独自处理国事数十年,处理内政外交,常以一身首当其冲,国家十分倚重他。李鸿章名誉全球,中外敬仰,是近代前所未有的。李鸿章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不愧为国家社稷之臣民。只是好以利益驱动公众,有志、有气节的人大多不乐于被他驱使。

曾任英国驻华外交官的罗伯特·道格拉斯勋爵作《李鸿章传》,书中评价李鸿章:虽然李鸿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摆脱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无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人物轶事

字号别名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 (也有写作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死后谥文忠,因籍贯为合肥,故人称“李合肥”,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因官至中堂,经常被称为“李中堂”。

预言落空

李鸿章和左宗棠是当时清朝的两位重臣。军事上,李鸿章的淮军在东部驻防,左宗棠的部队则长期在西部作战。李鸿章是在洋务运动的巨擘,左宗棠也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二人常因政见不合而争论不断。李鸿章为了奚落左宗棠,就语言左宗棠百年之后,谥号中不可能有一个“文”字。因为按照大清律例规定,未中进士的人,去世后,谥号不能使用“文”字。但左宗棠于1885年去世后,被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李鸿章的预言落空了。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西方人眼中的李鸿章

英国寇仁勋爵在《远东问题》中描述李鸿章:他,李鸿章个子很高,很有威仪,约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头上戴着一顶黑丝帽,他那双黑色的小眼睛在发话或聆听时不停地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一副大胡子将他的嘴遮住了一半,下巴上留着稀疏的中国式胡须。他的头发深灰,并正在变白。

谈判遇刺

1895年马关谈判期间,李鸿章在从春帆楼返回下榻的途中遇刺,李鸿章颧骨受伤,西方舆论哗然。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自动停战,主动减免1亿两白银的索金。在此前,伊藤博文出示的议和条款是:大清允许朝鲜独立,大清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给日本,并且向日本赔偿军费3亿两白银。李鸿章苦苦力争,而日方不肯松口。李鸿章遇袭后,天平倒向大清,日本让步。1895年4月18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第二天,他执意起身回国,并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不履日地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日方提出苛刻条件,中方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李鸿章自欧美访问归来,乘坐的是加拿大总督免费提供的轮船,到达日本横滨后需要换船回国。当李鸿章看到周转的是一艘日本船只时,坚决不肯上船。最终侍从只好在美国轮船和招商局的轮船上搭起一块跳板,李鸿章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走上招商船的轮船。

抽烟排场

李鸿章抽烟时排场很大,大到让沙俄总理大臣见后都没了自信。李鸿章出访沙俄期间,一次用过茶点后,唤来随从伺候抽烟。两个随从从隔壁房间飞奔而出,一人拿着一根长长的烟袋,一人托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火种和烟草。从吸烟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李鸿章除了嘴一张一合和胸脯一起一伏之外,包括双手在内的全身始终是不动的。两个侍者分工负责,训练有素,一个专管烟袋,一个专管烟草和火种。而李鸿章始终眯着双目泥塑一般端坐在那里,连眼皮也不抬一抬。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引进医疗设备第一人

李鸿章在访德期间,会见了当时被德皇威廉二世排挤,赋闲在家的前首相俾斯麦。二人相谈甚欢之际,李鸿章说了自己在日本遇刺的事,说至今子弹还在他的左颧骨中。俾斯麦就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明了“照骨术”,建议他去柏林医院检查一下。会见后的第二天,李鸿章来到柏林医院,接受了检查。当看到检查结果后,李鸿章向院长提出,希望购买一台X射线检查仪器给中国。院长当时承诺,为了中德人民的友谊,无偿赠送一台仪器。李鸿章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X射线检查,并成功引进X射线设备的第一人。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访美趣闻

李鸿章到美国后,曾给某政府高官送去翰林名刺,即名片预约拜访。翰林名刺的字一向很大,此人见后,以为李鸿章欺负自己,便还以更大的名片。李鸿章接到后大怒,说:“此欺我也。”随后让人做了长五六尺的名刺让人送去。最搞笑的是,李鸿章听说美国没有皇帝,最大的是伯理玺天德,President,总统的音译,在参观国会的时候,李鸿章乘人不备,一屁股坐上了总统席位,很是过了一下“御座”的瘾。

获赠手杖

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两任总统期满后,开始周游世界之旅。1879年,格兰特夫妇来到了中国。在天津,格兰特见到了时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二人一见如故。李鸿章对格兰特说:“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人,我们镇压了历史上有名的两支叛军。”李鸿章还请求格兰特作为中国的外交特使,帮忙调解中日琉球纠纷。格兰特欣然同意。临走时,李鸿章对格兰特携带的手杖爱不释手;格兰特说这是全美工商界所赠,待回国后征得他们同意,再转赠给李鸿章。17年后,1896年,李鸿章访美。格兰特已于1885年病逝。李鸿章亲自到格兰特墓前凭吊,遵照格兰特的遗愿,格兰特的夫人把格兰特的手杖赠给李鸿章。之后,李鸿章还嘱咐清朝驻美国大使杨儒代表自己在格兰特墓园种植两株银杏树,以怀念这位前美国总统。由此可见,李鸿章与格兰特的关系非同一般。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年6月,孙中山寻找门路、费尽周折,向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上了一封8000余字的《上李鸿章书》,希望能当面向李鸿章陈述自己谋求民富国强的建议。在书中,孙中山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达到国家独立富强的目的。但上书之后,李鸿章以“军务匆忙”为由,对孙中山的投书未加理睬,对其本人也不予接见。其后,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让孙中山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坚定了革命决心,毅然走上了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道路。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被俄国公使气死

李鸿章去世前几周,俄国要强迫中国签署满洲条约。由于日本从中作梗,慈禧太后电告李鸿章取消签字。接到太后的懿旨后,李鸿章去见了俄国公使雷萨尔;回到家后,李鸿章便吐血不止。李鸿章临终前,临时接任直隶总督的周馥目睹了俄国公使拿着文件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迫李鸿章签字,强迫李鸿章的助手用印。李鸿章在弥留之际,突然睁开双眼,不能瞑目。周馥只得安慰李鸿章,骗说俄国承诺,李鸿章死后不再为难中国。李鸿章才闭上双眼,与世长辞。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家族成员

家世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平辈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配偶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后代

后世纪念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中段,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被评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鸿章故居西边尚存四进约50间,临街门面过去李府曾用来开当铺,新中国成立后是淮河路百货公司商店,其第三、四进为“回”形二层楼阁,住女眷,故称“小姐楼”或“走马楼”。1999年秋修竣的李鸿章故居共五进1800平方米,占地2500平方米,内中专室布置李鸿章生平陈列。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是在一九零三年初建成的。李鸿章灵柩下葬于享堂西侧墓地。享堂坐北朝南,由门房、大殿、耳房组成四合院,并有库房、花房,共九十九间。现存房屋全是穿斗式木构架,纹饰简单。正殿前梁上刻有人物故事群雕。屋内立柱下的石墩上刻有阴线缠枝花草。门前有石鼓,两侧墓地前建有神道。吴汝纶先生为李鸿章墓地所撰的“神道碑”如今仍清晰可辨:“赐银五千两治丧,祀贤良寺,本籍及立功各行省及京师皆建专祠。”碑上还记载:李鸿章去世后,李鸿章之子经述、经迈、经方、经进及孙子辈的国杰、国燕、国煦、国熊、国涛及李鸿章妻妾们均有封赏。享堂和墓地方圆数百米范围内,另有北宋包孝肃公及元末明初蔡国公的墓地。因此,合肥人称之为“一里葬三公”。

李鸿章(晚清淮军领袖,洋务派代表人物)

李鸿章墓葬

李鸿章死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归葬安徽合肥东乡夏小郢,与宋包拯墓、明张德胜墓相邻。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建设钢铁厂,李鸿章墓被捣毁。

人物争议

大肆敛财

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虽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却让他们自己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人物。李鸿章热衷于置办产业,他在全国各处共有典当房108处,每个典当房最少有资本3万两。他在江宁、上海、安庆、合肥等地都设有钱庄,每个钱庄都发行流通券,券额从一元到一千元不等。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等新兴企业中,都有股份。在安庆、合肥、上海、天津、京师等地均有房子出租。李鸿章占地无数,仅合肥东乡,他就有十多万亩土地。李鸿章不仅自己贪财,对于他的兄弟们揽财,也不闻不问。李鸿章兄弟六人,仅在合肥、舒城、巢县、和县、含山、芜湖等地就有土地二百五十七万亩,有仓库四十八座,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家。据容闳说,李鸿章死的时候,给子孙留下了四千万的遗产。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近代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李鸿章对维新派的态度学界一直有所争论。学者叶亚廉、姚亮认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李鸿章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捕杀说明了李鸿章不赞成维新,也不同情维新党人;他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是力求政治局势稳定,反对社会变革的。学者王凡认为:李鸿章对维新派是有一定同情,并与之保持着某种程度的默契的。学者雷颐认为:李鸿章在戊戌变法中的立场是同情维新,但是首先要自保。这凸显了他在尖锐的政治斗争和宫廷政争中的圆熟老练的政治手腕和生存技能。

战争得失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近代一次重要的中外战争。李鸿章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相当的影响。学者杨全顺认为:李鸿章的和局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他并非无条件的退让,而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可能的范围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学者关威认为:清政府和李鸿章没有采纳曾纪泽“主战愈烈,求和愈易”的意见;一味怯战避战,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李鸿章有一定责任,清政府负主要责任。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和影响着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学者王双印认为:李鸿章奉行妥协退让的“和戎”外交方针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学者杨全顺认为:最终做决策的是慈禧、光绪等人,因此,应该全面、历史地对待李鸿章,既不能因为他是条约的签字者而把全部罪责都加在他一人身上,又不能因为他是奉旨签约而开脱他误国的罪责。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