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花蛇菰

疏花蛇菰(学名:Balanophora laxiflora Hemsl.)是蛇菰科蛇菰属的植物。产于云南、四川、湖北(西部)、广西、广东、福建。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花期9-11月。

疏花蛇菰草本,高达20厘米,全株鲜红或暗红色,有时呈紫红色。根茎分枝,分枝近球形,无梗或近无梗;花序裂片近圆形,先端尖或稍钝圆;聚药雄蕊近圆盘状,有时向两侧稍延展,中部呈脐状突起。

疏花蛇菰

疏花蛇菰有止血、镇痛和消炎之功效,民间用于治疗肺病、胃病、 腰痛、肝炎、痔疮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具有解酒毒、降血糖等作用。

疏花蛇菰,高10-20厘米,全株鲜红色至暗红色,有时转紫红色;根茎分枝,分枝近球形,长1-3厘米,宽1-2.5厘米,表面密被粗糙小斑点和明显淡黄白色星芒状皮孔;花茎长5-10厘米。

疏花蛇菰鳞苞片椭圆状长圆形,顶端钝,互生,8-14枚,长2-2.5厘米,宽1-1.5厘米,基部几全包着花茎。花雌雄异株(序);雄花序圆柱状,长3-18厘米,宽0.5-2厘米,顶端渐尖;雄花近辐射对称,疏生于雄花序上,花被裂片通常5(有时4或6),近圆形,长2-3毫米,顶端尖或稍钝圆。

聚药雄蕊近圆盘状,有时向两侧稍延展,中部呈脐状突起,直径4.5-6毫米,花药5枚,小药室10;无梗或近无梗;雌花序卵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向顶端渐尖,长2-6厘米,宽0.8-2厘米。

疏花蛇菰子房卵圆形,宽约0.5毫米,具细长的花柱和具短子房柄,聚生于附属体的基部附近;附属体棍棒状或倒圆锥尖状,顶端截平或顶端中部稍隆起,中部以下骤狭呈针尖状,长约1毫米。

疏花蛇菰

蛇菰类中草药主要分布于重庆东部巫溪与湖北交界处,属于寄生植物。由于生长期短,资源稀少,当地民间一直将其视为名贵中草药。

疏花蛇菰有止血、镇痛和消炎之功效,民间用于治疗肺病、胃病、 腰痛、肝炎、痔疮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具有解酒毒、降血糖等作用。

疏花蛇菰还可制成药材鹿仙草,具有壮阳补肾,理气健胃止血生肌,清热解毒的功效。云南民间常用于治疗阳痿,慢性肝炎,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遗精,带下等症,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也有药用。鹿仙草的氯仿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瘤株H22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肝癌晚期病人治疗四例,获得一定疗效。

疏花蛇菰根茎呈扁球形,分枝或分裂呈珊瑚状,直径 2.5~ 5.5 cm,表面粗糙,棕色,密被颗粒状小犹瘤,呈脑状皱褶;有3~10 个花茎,可制成药材鹿仙草,具有壮阳补肾,理气健胃止血生肌,清热解毒的功效。云南民间常用于治疗阳痿,慢性肝炎,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遗精,带下等症,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也有药用。鹿仙草的氯仿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瘤株H22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肝癌晚期病人治疗四例,获得一定疗效。

疏花蛇菰生长在松林下或杂木林下较荫湿处。疏花蛇菰将自己的根系与寄主的根系缠绕在一起,吸取寄主的营养。疏花蛇菰的种子主要靠雨水冲刷和少数动物咬噬后传播,传播范围狭窄。即使它们的种子能传播萌发,也不见得就能遇上合适的寄主,因此较为少见,目前尚未人工引种栽培。

疏花蛇菰味苦,在花期还会散发臭味。疏花蛇菰的种子夏天开始萌发,根茎长成不规则球形,根状茎作为吸器从寄主根中吸取养分。会造成树根局部发肿,寄主根部长出更密集的根系,从泥土里吸收更多营养,以满足双方不断生长的需要。疏花蛇菰没有叶绿素,不会进行光合作用,完全依赖寄主生存。寄住在树的侧根部。只有开花的时候才会露出地面,地上部分大约10~20厘米,呈半开未开的伞状,色从鲜红至暗红至紫红。

濒危等级:无危(LC)《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仅供参考,需核实)